(首席记者 沈墨)清晨6点的文庙路,72岁的修伞匠徐伯像过去40年一样支起摊位。不同寻常的是,他身旁多了块智能屏幕——顾客扫码就能看到1950年代这里的老照片。"我父亲也在这修伞,"徐伯指着屏幕上模糊的人影,"现在连伞柄都能3D打印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老西门16.8公顷的更新实验区上演。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保护的里弄建筑已达247处,其中63%位于老城厢。最具突破性的是"元宇宙石库门"项目,通过激光扫描和AI建模,完整保存了即将修缮的承兴里建筑群。
爱上海419论坛 "更新不是取代,而是赋能。"在龙门邨的共享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项目负责人林岚。她团队开发的"时空折叠"系统,让游客通过AR眼镜同时看到弄堂的四个历史时期。最动人的是《灶披间交响曲》装置,老式煤球炉的全息影像会随真实烹饪香气激活。"我们采访了87位老居民,"她展示着声音地图,"连刷马桶的节奏都录下来了。"
商业活化呈现创新模式。90后主理人阿杰将百年烟纸店改造为"数字怀旧站",货架上摆满可扫码解锁记忆的复古包装。记者目睹了感人的一幕:几位老阿姨对着虚拟的"光明牌"冰砖抹眼泪。"小时候攒三天零花钱才能买一块,"王阿姨触摸着全息投影,"现在孙女用手机就能'尝'到我童年的味道。"
上海龙凤419社区 教育领域也有突破。黄浦区多所中小学将更新项目纳入课程,学生们在物理课测量老墙砖的应力,在历史课用VR重建消失的茶馆。在敬业中学的展览上,记者看到学生们用区块链技术为老字号设计数字商标。"孩子们的作品,"校长介绍说,"可能成为下一个百年的城市记忆。"
上海花千坊爱上海 傍晚的方浜中路,光影艺术家周婷正在调试最新作品《上海辰光》。这条曾经的"上海老街",如今变身为沉浸式历史长廊。豫园商城灯会的盛况、小热昏的卖梨膏糖声、老虎灶升腾的蒸汽,都通过智能地砖和声光装置重现。"每块砖,"她指着地面说,"都藏着不同年代的城市密码。"
从老城隍庙的九曲桥到新天地的石库门,这场"带着记忆向前走"的城市实验仍在继续。当24小时智能书吧开进了百年当铺旧址,当区块链认证的老手艺在元宇宙传承,上海再次证明:真正的更新,永远在历史与未来的黄金分割点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