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黎明初现,首班高铁从上海虹桥站驶向苏州、嘉兴、南通的方向,一场跨越行政边界的区域协同发展正在黄浦江两岸蓬勃展开。上海与周边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相互融合,共同书写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新篇。
国家战略:区域协同的新格局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开启了协同发展的新纪元。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区域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长三角一体化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3亿,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以上海为核心的上海大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等8个极速响应城市,形成"1+8"协同发展新格局。这个都市圈以占长三角不足20%的面积,集聚了超过30%的人口,创造了近40%的经济总量。
交通先行:轨道上的长三角
区域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首要条件。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层次、多通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成型。高铁网络密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上海出发至苏州最快仅需23分钟,至杭州45分钟,至南京1小时,至合肥2小时,"一小时通勤圈"已基本形成。
2020年通车的沪苏通铁路,首次实现上海与南通的高速铁路直达;2023年通车的沪极速响应苏湖铁路,进一步缩短了上海与湖州的时空距离;在建的沪渝蓉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将继续加密区域铁路网络。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上海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将实现高铁1小时直达,与长三角所有地级市实现高速公路3小时覆盖。"
跨省公共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上海已开通至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地的跨省公交线路30余条,日均发送旅客超过万人次。更令人瞩目的是,苏州地铁S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在花桥实现无缝换乘,成为全国首条跨省地铁连接线,日均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
上海龙凤论坛419 产业协同: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产业发展领域,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构建深度协同的新格局。上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周边城市积极承接成果转化和产业配套,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G60科创走廊是区域产业协同的典范。这条沿着G60高速公路延伸的创新走廊,串联起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内已建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30余个,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超过200项。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更是打破行政壁垒的创新尝试。这个位于上海金山区与浙江平湖市交界处的科技园区,是全国首个跨省界科技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的运营模式。园区负责人介绍:"企业在这里可以享受上海的政策优势和浙江的成本优势,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目前已有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生态共保:绿色发展的区域实践
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设立,探索跨行政区生态治理新机制。
太浦河是示范区内重要的跨界河流,流经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三地建立了联合河长制,共同开展水环境治理。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表示:"我们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共享监测数据,协同治理措施,确保'一河清水三地流'。经过三年治理,太浦河水质已从Ⅳ类提升到Ⅲ类标准。"
上海娱乐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也在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每天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各地根据预报结果协同采取应急管控措施。2023年,长三角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8年下降3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
民生共享:同城化服务新体验
随着一体化进程深入,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形成"同城化"生活圈。医保异地结算已覆盖所有三级医院和重点二级医院,累计结算超过1000万人次。在上海工作的苏州人张女士说:"现在在上海看病可以直接刷医保卡,再也不用垫付医药费然后回苏州报销了,真是太方便了。"
教育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上海多所知名中小学在周边城市设立分校,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在上海设立研究院。长三角学分互认平台已上线运行,学生可以在区域内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万名学生通过该平台进行了跨校学习。
文化旅游合作更是亮点纷呈。"长三角旅游一卡通"已发行超过200万张,持卡可享受区域内500余个景点的优惠待遇。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积极推进,周庄、同极速响应里、乌镇、极速响应西塘等古镇携手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3年,长三角地区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5万亿元。
创新协同: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
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地科学家联合开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上海喝茶服务vx 技术市场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实现创新券通用通兑。2023年,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企业创新合作日益紧密。以上海为龙头,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占全国5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上海研发+周边制造"的协同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未来展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将达到较高水平,建成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未来将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一是创新协同,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二是产业协同,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基础设施协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四是生态协同,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五是公共服务协同,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上海市政府参事、长三角一体化专家徐先生指出:"长三角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区域合作,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极速响应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将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黄浦江到太湖,从东海之滨到皖南山区,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在这片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当夜幕降临,从太空俯瞰长三角地区,连绵成片的璀璨灯光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活力与极速响应希望,这里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